“我喜欢深圳,我喜欢这里。”
这是Natasha Wessel 来在深圳新哲书院任职四个月后说的话。
剑桥大学硕士毕业后,Natasha Wessel 老师为爱远行,来到了中国北京,成为了一名外籍教师。出于个人原因,四年多之后,她毅然选择来到深圳发展。
而此时的深圳新哲书院已新增开设了A-Level课程,迫切需要人才,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机遇,Natasha Wessel 来到了深圳新哲书院任教英语文学课。
中欧文化背景的不同,
授课面临挑战
在不少人的印象中,与数理化相比,文学无法实操,更像是一门严肃、枯燥乏味的科目。对文学或者语言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,母语文学已经是困难科目,学习外语文学,更是难上加难。
“很多时候,文学课并不是简单的英语课,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,理解和分析文学内容,最后体悟文学思想。”Natasha Wessel 说,而这样的教学目标,对她来说,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为什么说是挑战呢?
在中国的普通公立学校里,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班级人数等问题,课堂基本以老师为知识的输出者,学生为知识的接收者为主要方式进行。但在国外,课堂更多是以学生为主角,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、学习知识,老师是引导的角色。因此,对于一些曾经在公立学校习惯了“老师讲、我负责听”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,突然从有老师管的课堂转换到自主学习的课堂,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。
更重要的是,学习英语文学并不是简单地灌输人物背景、历史事件知识,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写作手法,从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英语文学课是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学生们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。
文化背景及语言的不同成为中欧学生最大的差异之一,也因为中国学生对英语文学不感兴趣,令Natasha Wessel过往许多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实施,同时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学生磨合适应。
以学生为中心,
让课堂教学
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学,题海战术是一个经常会被提及的方法,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做大量的作业和题目,以此来提升成绩。作为一名国际学校的教师,Natasha Wessel深知“以学生为中心”是能帮助学生成长的最好方式,于是,她逐渐改良教学方式,让其中国本土化,帮助新哲学子爱上英语文学!
“我依然要保留原有的教学方式,但我知道,我需要更加严格。”Natasha Wessel说。她采用目前大多数国际学校、教育研究组织和欧洲政府所提倡的主要教学策略SCL进行教学。SCL提倡将学生置于课堂的C位,让学生成为主角。
同时,Natasha Wessel还改良SCL,将其本土化,使得更适合刚经历从公办校到国际学校角色转换的学生。她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、管理模式、授课内容以及授课特性等,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。课上,她尽可能让学生更加活跃,鼓励学生积极发言,与老师、同学交流互动。同时,结合视频、音乐等多种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性的一面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
另一方面,Natasha Wessel也十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,寻找具有广泛讨论空间的话题,以此戳中学生的“敏感点”,让他们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。
Natasha Wessel与我们分享一个例子:有一次,酷爱阅读的她读到一本书,名叫《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-time Indian》,这本书讲述了一名15岁的印第安人小男孩,从小城市去到只有白种人的高中上学,却遭遇了种族歧视的经历。
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,Natasha Wessel就在想,种族歧视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,而更重要的是,种族歧视并不是仅美国存在,许多人一生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。
于是,Natasha Wessel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思考,并抛出话题“刻板印象”,让学生们去思考生活中关于歧视和偏见的现象:当其他国家的人来到中国,中国人有怎样的想法?当中国人去其他国家的时候,外国人又是怎样看待中国人?在生活里,自己是不是曾经被歧视过?原因是什么?
学生根据阅读思考做的手抄报
没想到,这个话题在学生中讨论度极高,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,课堂终于不是一片沉寂,而是大家轮流发表见解的讨论过程。
“我不希望学生只会看着白板呆呆坐着,听老师讲课。我更希望他们能离开书桌,动起来,在活动中获取知识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她开始在课堂上发起一些小活动,如跨组讨论、辩论赛、手工活动、角色扮演,甚至还让学生走出教室外出采访等等。
享受与学
除了上课模式的创新,Natasha Wessel也很注重跟学生的相处。
走进Natasha Wessel 授课的班级,我们看到,在教室的右上角,单独放着一套桌椅,不知情的以为是班上哪位调皮大王的专属座位,其实这是Natasha Wessel的座位。“我平时在学校里,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室。”她说,在教室,能够跟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,了解他们更多。
而在教室的墙上,贴满了各种英文写作手法的海报,她告诉我们,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过路过,都能看一看,看多了自然就有印象了,等到写作的时候,即便记不住,也能回忆起看过的写作手法。
教室的另一面墙上,贴满了学生的手抄报
“学生确实比较信任我,他们告诉我,我在的时候,他们很放松,也会开玩笑,嬉笑玩闹。”也正是Natasha Wessel这种对教学用心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,收获了学生的信任。
师者,大道之载也。深圳新哲书院过去、现在及未来的辉煌,皆系于师者。
书院始终服膺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”的理念,培养未来圣哲,需要爱心、鼓励、激发与陪伴,需要一群深具教育理想与情怀的专业人士,戮力同心,携手共进。
深圳新哲书院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圣哲为己任,革故鼎新,以启未来!